基金會每年都會提供獎學金,給優秀而有潛力的發展中國家醫療人員,來台灣學習最新的唇顎裂和顱顏醫療技術。這些醫師在台灣的學習過程中,有什麼心得和收穫呢?透過這些醫師每個月所寫的心得報告,讓我們一起來一探究竟。  
 
菲律賓的Jay醫師來長庚醫院學習小耳症,現在已經進入第九個月。他說,在門診的訓練是一場無止盡的學習之旅。Jay一直學習他的督導陳潤茺醫師和病人之間的互動,特別是如何用各種不同的角度,處理病人手術後併發症的問題。陳潤茺醫師對Jay說:「你看病人在手術之後,變得比較開心、也比較不會那麼害羞;他們在學校裡和同學的互動也變得更好。」Jay醫師覺得,這是治療最重要的部分,也就是不只是生理上的修補,病人在心理上的需求,更是整個治療過程中醫師所必須關注的地方。


DSC03948  
(圖一:菲律賓種子醫師Dr. Jay)


來自越南的小董醫師,今年七月來到台灣,在長庚醫院學習唇顎裂手術。小董醫師說,他每天都在手術房裡學習到新的技術;即使他的督導是用相同的技術在開刀,小董醫師卻都還是可以有新的發現和收穫,來提升自己的技術。小董醫師說,能夠學習新的技巧讓他非常開心。小董醫師同時也參與門診,在門診時間,他學習到如何處理併發症的問題,還有了解病人要的是什麼,才能在手術之前預先思考。


XX   
(圖二:越南種子醫師小董醫師Dr. Duong)


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從1998年開始發展國際合作計畫,至今已經完成培訓17個國家、132名國際種子醫療人員。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播種,這些種子醫師都在自己的國家將所學發揚光大,造福當地的唇顎裂患者。本會創辦人羅慧夫醫師所說的「給他魚吃,不如教他怎麼釣魚」,正是基金會國際合作計畫的核心價值,透過培訓種子醫師,讓用愛彌補的夢想不只在台灣實現,更在全世界每一個需要的地方開花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