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基金會接到一通電話,對方表示,正在紐約音樂院預科班學習的女兒-小瑜,計畫舉辦一場法國號公益獨奏會,希望將門票所得全數捐給基金會。與這位江先生做進一步瞭解後,基金會發現,對方其實默默行善已經有15年。對此,江先生謙虛地說,自己只是社會上的一顆小螺絲釘,一個人沒有辦法有太大的貢獻,但如果大家都願意付出一點,相信結果就會不一樣。

  「如果沒有這次的訪談,我其實也不知道時間過這麼快,竟然已經15年過去!」15年後的現在,江先生已不太記得當年怎麼開始「捐款」這個動作,「但我很清楚,像基金會這樣的團體有很多專案需要長時間的推展與追蹤,小額捐款可以讓基金會有穩定的收入來源,讓計畫與專案得以順利推展。」江先生認為,每次捐款雖然金額不多,但長期且固定的捐,能讓基金會持續甚至永續的提供需要幫助個人或家庭,成為社會一個安定的力量。

面對逆境 體會基金會提供各項資源的重要
  在還沒有開始捐款之前,江先生早就聽過羅慧夫醫生的故事,也知道基金會專注顱顏患者及家庭的幫助,但當時只覺得他是一位很偉大的醫生,沒有太多的感覺。「但當生命經歷不順遂、遇上病痛,這才發現原來以前以為無用的資訊分享、衛教及各項資源訊息是多麼的無價!」

  江先生分享說道:「逆境到來時,我們會感到害怕惶恐,甚至會有很多自責,這些情緒會讓我們陷入徬徨和無助的深淵,影響判斷和決策,甚至可能因此放棄追求更好的醫療資源。」江先生說,在這種情況下,基金會透過社群等管道傳遞出來的資訊以及成功案例,會成為逆境中一股安定的力量,讓處在痛苦無助的人心中安定,做出更好的選擇,結局也就不一樣了。

  經歷人生低潮,江先生對羅慧夫醫師和基金會所做的事,有了更深的感動,他說:「如同基金會的宗旨,對顱顏患者提供全面性的支持,基金會不只幫助患者與患者家庭在生理、心理上的需要,也推廣大眾教育,讓患者與家庭能融入社會,如此長期持續做顱顏患者與家庭的後盾,讓人感動。」

傳承行善 女兒小瑜用樂音接棒傳愛
  江先生做公益的善行,儘管沒有耳提面命,但女兒小瑜都看在眼裡,從小就和父親一起參與公益團體的義賣或募款活動,讓江先生感到欣慰的是,小瑜知道自己在成長過程得到許多師長、貴人的幫助,需要感恩的對象太多,因此,只要有回饋的機會,都會不加思索的投入,就像這次,她想利用自己在音樂方面的專長,舉辦公益音樂會捐助羅慧夫顱顏基金會一樣。

  小瑜小學一年級開始學音樂,天分加上努力,讓她得到許多師長的疼愛與肯定,一路從古亭國小音樂班到師大附中國中部、高中部音樂班,更在2022年8月時,獲紐約音樂院預科班破例核准並以全額獎學金就讀。小瑜主修的樂器-法國號被稱為管樂中最難之一,學習過程需要付出無比努力,江先生說,基於喜歡分享的初衷,小瑜希望透過音樂會公開自己的學習歷程,分享台灣、美國不同系統教學下,呈現演奏詮釋上的不同。

  江先生認為,社會上有許多人需要被幫助,為了不讓基金會在「找尋資源」與「專案推展」上兩頭燒,能夠透過固定捐款成為「基金會」的後盾,才能讓基金會成為需要者的後盾。他相信,這樣的善循環,是邁向共好的開始,將使社會更和諧、世界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