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金山銀山 只求換你一笑
所謂山東有四大「身材大、嗓門大、脾氣大、饅頭大」。然而,來自山東青島大學附屬婦女兒童醫院的楊學財醫師卻顛覆了我對山東人的印象。
楊醫師中等男性身材,有著溫順隨和的個性,巴掌大臉似乎快容不下那張大微笑。咱們楊醫師也有一大「笑容大」;即使我倆僅在五年前會議上的一面之緣,他那陽光般的笑容,至今仍在我腦海裡迴盪。
「我父親是教師,大學考試放榜後成績可以上醫科,父親就建議我填醫學院,高中班主任建議我讀口腔醫學,就這樣一路念完。畢業後到青島念碩士,認識了我同學,後來成為我的太太。」
楊醫師分享,比起其他外科,口腔颌面外科算是比較辛苦,風險大,專業培訓成熟時間也長,通常需要7-10年專業訓練才能擁有足夠經驗與技術。雖然如此,卻相當有挑戰性和成就感。「這過程真的相當辛苦,我一度想離開醫院,出去開診所。但我在長庚受訓時的督導陳昱瑞醫師曾鼓勵我『出去開業賺的錢雖然多,但社會貢獻卻不如留在醫院來得大』。因此,儘管外科的難度大、風險高,這麼多年我還是堅持下來了。」
『出去開業賺的錢雖然多,但社會貢獻卻不如留在醫院來得大』。因此,儘管外科的難度大、風險高,這麼多年我還是堅持下來了。」
那楊醫師又是如何進入唇顎裂顱顏整形治療呢?「碩士時,我當時的指導教授李寧毅引領我從事唇顎裂語音與序列治療問題研究,而後,我就一直在唇顎裂臨床工作。碩士畢業我是先在青島大學附屬醫院口腔颌面外科,進行唇顎裂等顱顏整形的臨床與教學工作。三年前,我轉到青島大學附屬婦女兒童醫院。我在這裡建立了唇顎裂治療中心。」
在基金會的協助下,碩士畢業分發後兩年,楊醫師來到台灣長庚受訓,楊醫師形容「此行四個月培訓,讓我對唇顎裂等顱顏整形的認識有飛躍性的成長。」他也相當興奮的分享,2003年來台灣時,見到了基金會創辦人羅慧夫醫師夫婦。
2003年楊醫師結束四個月培訓後,基金會持續關心楊醫師近況,並針對其專業需求,於2006年及2010年各安排了四個月的短期進修。楊醫師認為,每次來台最大的收穫就是臨床實務的提升以及對顱顏整形水平的提高。基金會與長庚的合作模式更啟發了醫師對唇顎裂的認識面向。「長庚每位督導,不僅學識淵博,而且待人真誠,他們可說是傾其所有的教我們。我學到不僅臨床實務,更是生活知識上的增長。在長庚學習期間,白天在醫院門診或手術室,晚上則是泡圖書館,當時長庚圖書館裡的原文專業書籍和文獻可是不可多得的寶藏阿~!督導們也相當負責,時常鼓勵我們多查文獻、多寫Paper。」
楊醫師現今成立的唇顎裂中心,有7位外科醫師、2位語言治療師、1位協調員,每年提供260多例唇顎裂手術。期待團隊專業能力更精進,持續擴大唇顎裂中心的影響力。楊醫師更以台灣長庚顱顏中心為目標,期望未來能成立一個青島顱顏中心,幫助更多當地的顱顏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