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願跟隨羅醫師的腳步:醫學生志工心得與回饋 Part II
按編:文婷是中山大學牙醫系三年級的學生。文婷從小生長於基督教家庭,對於醫學,甚至於醫療宣教有著強烈熱情且嚮往,羅慧夫醫師一直是文婷心中的楷模。這次,有機會與基金會合作,因而更認識基金會的服務理念與內容;也更清楚自己所學的價值與意義,而不再是冷冰冰的知識。文婷期許未來能成為基金會的一員,造福更多需要幫助的唇顎裂患者。究竟此次志工經驗為文婷的生命帶來什麼樣的激勵呢?讓我們來一探究竟吧~!
對於一個從小生長在基督教家庭,熱愛醫學,甚至對醫療宣教有些嚮往的孩子來說,羅慧夫醫師無疑的就是個典範,也是我所期許跟隨其腳步的。
這次,能夠跟隨羅慧夫基金會參與長庚顱顏整形論壇,心中是興奮和期待的,興奮的是,能夠親眼目睹羅慧夫醫師所傳承下來的醫術,見證顱顏重建的奇蹟,也讓我—一個對口腔顎面外科著迷的牙醫系學生,提早接觸未來的生涯,能夠盡早做好準備;而期待的則是,能夠藉此更深入了解羅慧夫基金會,希望有那麼一天,我也能成為他們的一員,造福更多的人們。
看著論壇中的現場直播手術,雖然對於一個僅僅大三的學生而言,每一個步驟、細節和專業知識,皆是那麼的懵懵懂懂,但是那樣的場景,真真實實的呈現卻是深深震撼了我。以往只是在教科書中看到的正顎手術,當我身臨其中,看著外科醫師鋸斷上頷和下頷骨,利用鋸片將骨切面修成平整,接著釘上骨釘,到最後的縫合,每一個步驟在我心中,其實感受到的是更多的痛楚和佩服,遠遠超過知識本身。我的想法是,正顎手術對很多人們來說,是人生中一次重新展現自信的手術,這樣的一次需要的已是多大的勇氣,承受的已是多大的痛苦,那麼唇顎裂的患者呢?他們要面對的是,從出生開始,大大小小的手術,一次又一次的痛不欲生,甚至還要承受別人異樣的眼光,我無法想像這樣的人生,怎麼走過?而陪伴的爸爸媽媽所要承擔的又是什麼?在那一刻,唇顎裂不再只是個冷冰冰的病名,對我來說,他有了人性的溫度,讓我看見,身為一位醫者,所能做的,或許不只是手術,或許還有更多,但當時我卻不知道或許的答案是什麼…
▲這次志工經驗,讓文婷明白「唇顎裂」不再是冷冰冰的病名,他有了人性的溫度。
直到深入了解羅慧夫顱顏基金會,我才依稀找到了答案。羅慧夫顱顏基金會與我對一般的基金會印象有著南轅北轍的差別,而其中最令我震撼的則是針對唇顎裂患者所提供服務的完整性,從孩子還未出生,即有專業社工的陪伴,指導新手爸媽處理所有的問題,到孩子出生後,一連串量身訂作的計畫性治療方案,心理輔導,以及經濟上的支持,甚至到不同家庭間的感同身受,經驗傳承,和加油打氣,所有需要的,不需要的,基金會都已經準備完善,提供患者和家屬最可靠的支柱。
除此之外,與許多國際醫療組織不同的是,基金會除了到世界各地義診,他更將更多心力與資源挹注在技術的傳承,教導當地的醫師要怎麼執行手術,甚至是提供補助金給醫師到台灣受訓,希望讓更多國家的孩子得到幫助,並期許將羅慧夫醫師的那份愛散播到世界的每個角落。
▲除了手術外,醫師所能做的還有更多。
身為一位牙醫學生,我了解到現在書本上每一個醫學名詞,在未來的行醫生涯裡,將不再只是深奧的知識,也不僅僅是技術上的提升,他所代表的是一個又一個需要幫助的人們,是一顆顆溫暖的心。我所要做的是學習羅慧夫醫師,「醫人,醫病,也要醫心」,對每個病患給予全方位的幫助。
▲文婷(左二,著黑色西裝套裝)與其他醫學生志工。
最後,我想謝謝佳澤、尚林還有義工媽媽們,在現場給我的照顧與幫助。希望未來能提供更多學習的機會給牙醫學生,讓更多人獲得和我今天一樣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