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歲的吳清榮戴著厚厚眼鏡,有一股書卷味的安靜在床上等待叫號。媽媽阮氏芳草是一位老師,爸爸是一位會計師,並能夠用熟練的英語與我交談,而無須透過中越翻對話。共同的語言拉近了我們的距離,也更直接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吳清榮已經是第4次動手術了,前幾次動手術主要縫合唇裂及顎裂。而此次是要取膝蓋的軟骨來補足前庭口,讓清榮的發音說話更加清楚。吳清榮看起來一點都不害怕,他說他已經經歷很多次手術了,所以習以為常。好在學校裡的同學們也不會對他有歧視或另眼相看,所以目前為止他生活的還蠻自在的,也知道其實只要做好手術,日後除適應恢復期有一點不便外,對他的生活或學業都不會有太大影響,所以吳清榮算是患者中少數的老神在在。也可以由此理解,唇顎裂患者如處在一無差別及歧視待遇的社會氛圍中,在自我自信及能力發展上與常人並無二致。

媽媽阮氏芳草說家中還有一位孩子,平時教育時就培養兩個孩子的自信與溝通能力。因此在心裡建設上算是做得很好。起初吳清榮出生時,媽媽有如晴天霹靂,感到驚訝、擔心及難過,後來透過與胡志明市口腔醫院的聯繫,而慢慢建立對唇顎裂照護的知識。也理解到此行來自台灣的手術義診團是長年的合作夥伴,因此對手術一點也不擔心。而且能知道此次手術義診消息還是由胡志明市口腔醫院主動聯繫的,可見醫院對於患者回診掌握,和主動提供合適的醫療支持。這些回診與追蹤對於患者來說都是必須且重要的。也代表唇顎裂患者所需的治療不是一次性,而是長期多次性的,其所需的資源也需要永續的支持。

越南團隊學習台灣長庚醫院及承襲基金會創辦人羅慧夫醫師以患者為中心的思考模式,使得胡志明市口腔醫院在唇顎裂治療上已在越南地區漸漸豎立品牌及形象。期待越趨健全的團隊治療模式在台灣與越南雙邊的良好合作下,達到基金會傳承醫術,讓當地人治療當地人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