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創美麗新世界-2012亞洲NGO援助與發展研討會
文/國際合作組副主任范德鋆
面對國際上災難與衝突不斷,尤其氣候變遷所帶來天然災害越加頻繁與猛烈,又貧富差距仍持續擴大中。這些國際間問題已非由單一國家或單一組織可以完全處理,因此具有國際人道援助使命的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 NGO)所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為了促進台灣海外援助工作實務經驗的交流,並建立起國際援助之網絡以有效提昇援助之品質,由本會為發起單位之一的台灣海外援助發展聯盟(Taiwan AID)於2012年9月14至15日於台北舉辦「2012亞洲NGOs援助與發展研討會」,共邀請來自美國、日本、韓國、菲律賓、馬來西亞、緬甸、越南、香港等8國非政府組織工作者共11名講者,總計32名外賓來台。研討會共吸引國內對於此議題有興趣的民眾者約200名參與,副總統吳敦義先生與外交部次長董國猷先生也親自蒞臨致詞。
本次會議共分兩天進行,分別於第一天進行兩場專題演講與兩場專題討論,第二天則是外賓與台灣海外援助發展聯盟成員的閉門工作坊。本次研討會專題演講,特別邀請到兩位重量級NGO工作者:美國獨立部門(Independent Sector)執行長暨總裁Diana Aviv女士,與日本非政府組織國際合作中心(Japan NGO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JANIC)理事長大橋正明先生,分別針對「21世紀全球合作的策略」與「NGO平台組織之運作與挑戰」進行專題演講。作為美國重要的NGO領袖平台組織Independent Sector的總裁與執行長,Diana女士表示,國際援助與發展工作是與各國政府、INGO、企業界等發展多邊及雙邊的合作伙伴關係,要成功進行國際援助,必須思考如何整合不同合作對象的資源、能力與潛能並朝向相同的目標。她分別從草根性及區域性的層次說明合作的有效性,其中針對區域間援助者遵循的依斯坦堡八原則中,她認為其中「能達成永續影響」及「透明責信的運作」是影響國際援助工作最重要的關鍵。尤其當今NGOs因成功地連結政府、企業與志工資源後,力量更強大,但也需要更重視執行方案的透明與責信,並且思考如何能帶給受援國當地永續發展的策略。她認為慈善組織最大的資產,就是人民對於該組織的信任。
去年311東日本地震與海嘯災難,讓日本一夕間從援助國變為受援國,對於政府與民間及NGOs組織都是很大的衝擊與挑戰。大橋先生表示,在日本,「NGO」一詞是專指從事國際援助工作的組織,去年的311地震與海嘯災難,讓許多平常從事海外援外工作的日本NGO,首次在日本進行援助工作。而日本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也因為這次災難超出能處理的範圍,而開始學習與民間組織一同工作。大橋先生指出,除了少數大型NGO之外,一些中小型NGO參與311援助工作的資金來源不足、救援訓練與知識不足。並且,將國際上援助標準運用在國內的援助工作上、與跨部門與跨國合作進行的溝通協調等工作,在執行上也充滿挑戰。作為日本最大的NGO網絡平台組織,JANIC在311災難的進行訊息蒐集與發布、資源整合、協調國內各層級公私部門與NGO更有效的參與,並且在國、內外網絡連結上也扮演重要的平台角色。
此外,研討會也進行了兩場專題討論,分別就NGO在「緊急援助」與「跨國長期發展」的挑戰進行分享與討論。來自台灣與日本、韓國、菲律賓、馬來西亞、緬甸、越南、香港等共12名與談人進行與談。其中三位來自日本的與談人分別就該NGO或NPO組織的角度,分享311援助經驗。來自日本和平之風的備中哲人先生,分享在發展中國家與日本(已開發國家)在援助工作上所面臨相同及相異的挑戰。由於日本政府鮮少需要聯合國組織或NGO的協助,然而此次311災難,已經遠超過日本政府能處理的範圍,但日本政府剛開始並未改變因應系統,因此在第一時間內,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聯合國組織與NGO間指揮調度與協調無法發揮功能。儘管日本提供災民的救援物資上不缺乏,但因為協調不足,災難剛發生時,一些小型的避難所或者逃往親戚或在自家避難的災民,物資輸送不及或分配上明顯不足。另外,日本自衛隊在此次災難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例如緊急救援、移除障礙物、運送物資等,但因為軍方與NGO之間並沒有建立溝通平台,若NGO能使用軍方的資源,在物資與服務輸送上應會更有效率。此外,儘管日本在恢復災區的速度上很快速,長期重建速度仍一樣十分緩慢。因為日本政府重建經費並非仰賴國外,而是尋求內部資源,如增加人民稅收、與企業界或學術界合作等方式籌促經費,但重建區先天的限制,如人口老化與人口外移、產業蕭條等問題,也造成重建之路緩慢。面對這些挑戰,備中哲人先生建議,日本應該建立一套協調機制,將政府、NGOs、學術界、軍方與企業界的資源,進行充分溝通與整合。
Diana女士在專題演講中提到國際間建立援助有效性的原則,而來自香港樂施會的黃文忠先生,則介紹國際樂施會在各地進行援助時所遵循的環球計畫(SPHERE),起源於1994年盧安達種族衝突的省思,目標是提高問責性、救援工作品質與數量保證,以及人權保障。至今此計畫已經推展到80個國家、40個NGO參與。而每年飽受颱風之苦的菲律賓,颱風嚴重造成經濟與生命安全的損失,尤其影響最大的是居住在低窪地區的貧窮者。因此菲律賓公民災難應變中心除了緊急援助外,也提供許多社區事前教育與預防的工作。越南胡志明市聯誼會外國非政府組織管委會委員長Mr. Hong Minh Pham先生則提到,面對氣候變遷,越南也正苦於嚴重的洪水問題,最近胡志明市政府各部門提出所需要國際協助的環境與氣候變遷及緊急協助專案,共有150個專案廣邀各國NGOs進行協助。
台灣是世界上少數由受援國轉變為援助國的成功案例,而台灣能成功轉變,要感謝許多曾經幫助台灣發展的國際友人。例如本會創辦人羅慧夫醫師,當年以美籍醫療傳道士的身分於1959年來台,幫助台灣建立許多完整的醫療制度並提供當時在台灣全新的醫療服務與理念。50年過後,現今台灣的醫療成就已為世界知名,並已經有能力透過國際義診、邀請國外人員來台培訓等方式,幫助資源相對落後的國家發展醫療技術。這場亞洲NGO論壇,與各國NGO工作者交流互動的同時,讓我們看到台灣NGO工作者的活力與多元,並且也再次提醒我們應珍惜目前擁有的成就,永保工作熱情、帶給受援國當地永續發展、透明責信的運作,將台灣的經驗與資源,分享並真正幫助有需要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