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蒙古國,會想人想到什麼?駱駝、蒙古包、還是千年以前曾經叱咤歐亞大陸的成吉思汗?但或許很少人知道,距離蒙古國三千公里以外的台灣,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和一群蒙古顱顏團隊的醫師,正在為提升蒙古的唇顎裂治療而勤奮努力著。

 
基金會和蒙古兒童大醫院 (National Center for Mother and Child Health of Mongolia)的顱顏團隊結緣自2009年,雖然合作時間不算長,卻已有相當可觀的成果。根據統計,每年約有100名唇顎裂寶寶降生在蒙古大漠上;但在基金會與兒童大醫院的團隊開始合作之前,蒙古全國只能進行簡單的唇裂修補手術,顎裂和其它較進階的手術都付之闕如,也缺乏手術前的矯正治療和後續的追蹤,使得許多顱顏患者只能任由臉上的破孔,讓身心靈都受到很大的影響。

 
基金會為了提升蒙古顱顏團隊的治療能力,自2009年開始培訓蒙古種子醫師來到台灣受訓,在長庚醫院的顱顏中心學習最新的顱顏治療技巧。經過6年的合作,基金會已經幫助兒童大醫院培訓完成12名種子醫師,包括5名外科、1名麻醉科、3名矯正牙科、1名語言治療師與2名護理師,組成一支陣容堅強的顱顏團隊,並已能進行唇顎裂手術、術前矯正、正顎手術、語言治療等,並運用團隊治療的方式,提供完整的唇顎裂治療照護。

更令人高興的是,蒙古顱顏團隊精益求精,今年決定拓展手術的範圍,首度進行難度更高的小耳症手術。團隊成員Dr. Tserendulam也為此來到台灣長庚醫院,學習最新的外耳重建手術技巧。基金會為了支持蒙古團隊發展小耳症治療,也決定捐贈一批手術器械及頭燈等全新器材,讓蒙古的小耳症患者可以獲得更好的治療。


IMAG0745  
(圖:基金會贈送手術器械及耗材,幫助蒙古顱顏團隊發展小耳症手術)


除了培訓蒙古的種子醫師之外,基金會自2010年起每年派遣「用愛彌補」義診團,前往蒙古進行義診,多年來已為116名病患進行免費唇顎裂手術,讓蒙古患者重現笑容。透過義診,台灣的資深醫療督導也能驗收蒙古種子醫師的學習成果,並指導蒙古醫師的手術方法,讓治療成果更精進。

「給他魚吃,更要教他怎麼釣魚」是基金會國際合作計畫的核心精神,透過種子醫師培訓、唇顎裂義診、器械捐贈、並協助成立當地的顱顏中心,基金會希望用永續的合作方式,讓當地的醫療團隊能夠穩健成長發展,讓當地人治療當地人,提供顱顏患者完善及高品質的顱顏照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