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嘉牙醫體驗營 小小牙醫上工囉!

口腔保健對於顱顏孩子來說甚為重要,但就跟其他小孩一樣,顱顏孩子也怕看牙醫!因為恐懼,導致錯過最佳診療時機,這讓很多家長頭痛不已。基金會雲嘉工作站為了讓顱顏兒不怕看牙醫,同時讓家長學會技巧幫孩子從小建立良好口腔衛生習慣,率先於109年舉辦「一日牙醫體驗營活動」,小朋友透過角色扮演變身牙醫師,透過趣味闖關等活動學會保健口腔知識,「一日小小牙醫」的「經歷」,成功克服孩子心裡的恐懼,現在他們不僅能自主刷牙,而且再也不怕找牙醫叔叔看牙。

擁有健康的口腔 從克服恐懼開始


台灣約有八成民眾害怕看牙,其中還有為數不少是根本無法配合躺在診療台上的「牙科恐懼症」患者。基金會雲嘉工作站社工督導張艷秋說,一般顱顏兒會有牙齦缺損、牙齒排列不整齊等先天問題,為了重建顱顏孩子口腔功能,9至11歲必須進行植骨手術,並視每個孩子條件狀況安排牙齒矯正,有些孩子在16到18歲還要再接受正顎手術。但這些治療的前提都必須在健康口腔狀態下才能進行。

為了做好口腔保健,顱顏孩子要定期回診牙科,但實際輔導的案例中,仍發現蛀牙情況嚴重,背後的原因其實並不是家長疏忽,而是小孩害怕看牙醫,一聽到診療器具所發出的聲音就開始嚎啕大哭、全身扭動抗拒,最後連醫師都只能放棄。

輔導的個案中,有位家住北港的顱顏兒媽媽,為了帶孩子看牙醫,必須騎30分鐘的摩托車到嘉義長庚,每次為了帶小孩看牙,得跟公司請假,但小孩到了醫院就開始緊張不安,上到診療台甚至還緊張到嘔吐,醫生根本無法為他進行任何診治。這位怕看牙醫的顱顏兒,因此直到小學六年級仍未能進行植骨手術,而這項手術正常應在9到11歲就該完成。

遊戲中學習 輕鬆排除看牙恐懼


社工艷秋說:「雲嘉地區老年人口多,很多個案的家庭都是新住民、隔代教養的弱勢族群,因資源不夠,加上衛教知識不足,導致家中顱顏孩子的口腔保健出現問題。」為此,雲嘉工作站109年率先舉辦顱顏兒一日牙醫體驗營活動,事前,很細心地幫參加的小朋友準備一人一件白色醫師袍,穿上醫師袍後,小小醫師跟著牙醫師宣誓「就職」,然後認真聽牙醫師教導口腔衛生保健的知識,再開始有趣的闖關遊戲,關卡的設計包括:「檢查假人頭嘴裡有沒有蛀牙」、「學會正確刷牙、使用牙線」,以及「畫出自己的牙齒」,艷秋說:「小朋友畫得很認真,不只仔細畫出一顆一顆牙齒的形狀,還把缺牙、甚至牙套也都畫出來。」

在闖關遊戲時,醫師會跟小朋友介紹各樣診療工具,也讓他們實際去碰觸,有個孩子因為太害怕,一步都不敢靠近那些器具,還好社工耐心協助引導,小朋友才安心往前,並拿起診療器具細細觀察,艷秋說:「其實很多時候恐懼是『自己想像出來的痛』,揭開面紗後就能破除恐懼。」

受困疫情改採線上視訊 全家總動員 手足跟著學


一日牙醫體驗營活動成效比預期好,回收問卷發現,活動前有八成參加的小朋友,害怕或非常害怕看牙醫,活動之後,表示不害怕或非常不害怕的小朋友高達九成,同時在活動之後,全部的小朋友都覺得,每天刷牙是很重要的事情。

今年受疫情影響,小小牙醫體驗營改以線上視訊方式進行,對象是4至6歲幼兒園階段的顱顏孩子,型態上以「親子學習」的形式,加入家長的角色,讓父母也能在活動中學習技巧和方法,幫助顱顏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口腔習慣。

雖然是線上視訊方式進行,但雲嘉工作站於活動前就將包含醫師袍、牙菌斑漱口水、潔牙手冊、課程教材等內容物的體驗包送到小朋友手上,活動從社工帶領小朋友宣讀就職宣言開始,在小朋友融入小牙醫的角色後,牙醫師以影片方式進行口腔保健講座,透過實作讓小朋友認識治療牙齒時會使用到的工具,再教導小朋友如何使用牙線棒、牙間刷等工具清除牙齒上的食物殘渣。

很多家長反應,除了報名參加的顱顏孩子,因為活動有趣,家中其他的兄弟姐妹也爭相在電腦前學習,甚至抱怨「為什麼只有弟弟可以參加」。一位家長開心的說:「以前要三催四請,孩子才願意刷牙,現在不僅主動刷牙,沒事還會拿活動體驗包的潔牙用品出來練習。」艷秋說,很明顯的,在參加小小牙醫體驗營之後,潔牙工作對顱顏孩子來說,變得有趣而且重要。

雲嘉工作站未來計畫持續舉辦小小牙醫體驗營,合作的醫療院所將擴及在地牙醫診所,社工艷秋解釋:「這樣可以讓牙醫師有機會與顱顏兒互動,家長也可以就近在住家附近診所看診,避免舟車勞頓,更能落實定期回診的口腔保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