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晚報 / 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

在羅慧夫顱顏基金會的幫助下,小碩順利上學,長大想當公車司機。羅慧夫顱顏基金會/提供

根據統計,台灣約有3萬名顱顏患者,其中15%家庭位於貧窮線下。不少家長只能打零工,沒有能力顧及孩子發展讓孩子上幼稚園,有些孩子錯過語言與人格發展的重要階段,因為發音不標準、不敢開口說話,等上了小學卻被當成遲緩兒。

家住台南的小碩,出生後左右臉不對稱,且患有顎裂。但因為家境不好,原本顎裂縫合手術應於出生後9至12個月進行,但他拖到2歲半才修復。他因為平衡感差、肢體協調出現障礙,被診斷為遲緩兒。

在羅慧夫顱顏基金會的協助下,小碩展開了上學之路。他現在喜歡畫畫,功課也趕上其他同學。因為媽媽帶他北上就醫時一路轉搭公車、客運,小碩的志願是長大後要當公車司機,「載很多人,賺很多錢」。

另一名住在南投的詩茹,從小外表明顯與他人不同,爸爸因為車禍行動不便,只能依賴臨時工及補助金過日子,詩茹到3歲還不會上廁所、對形狀、數字無法分辨,也無法開口說完整的句子。基金會鼓勵詩茹去上學,還找到了離家10公里外的幼稚園願意讓她就讀,經過老師細心教導,她去年進入小學普通班就讀。

羅慧夫顱顏基金會近年來展開顱顏兒的助學計畫,補助顱顏兒兩歲半起可上幼稚園,小學一到四年級有課後輔導,希望縮短顱顏兒與其他孩子的差距,也希望更多民眾一起幫助顱顏孩子安心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