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身志工

執筆人:陳長文

上周末,我在紛擾且令人憂慮不安的政治新聞中,看到了一則令人感動的報導,那就是前馬偕、長庚醫院院長羅慧夫醫師(Dr. Samuel Noordhoff)一生奉獻台灣醫療的生平事蹟。從羅醫師說過的話「生命中的不完美,可以用愛來彌補」,再回顧他所堅持的理念以及無私的付出,讓我低沉許久的心情,又再次看到台灣的希望。

現年八十六歲的羅慧夫醫師,美國愛荷華大學醫學院畢業,在密西根州行醫擔任整形外科醫師,應馬偕醫院的邀請,民國四十八年,當時三十二歲,帶著家人來台宣教行醫,半年後接下重任,扛起馬偕醫院院長的職務。

在羅醫師擔任馬偕院長的十七年間,馬偕從員工發不出薪水、工作沒有完整章法等經營困境下,幾乎脫胎換骨,不僅建立標準作業流程,引進美國門診醫師制度,杜絕紅包舊習,改善醫病關係,讓醫院轉虧為盈,並設立分院以及護理學校。同時,他還在馬偕創設第一個國內加護病房、第一個燒燙傷中心、第一個唇顎裂中心,以及第一個自殺防治中心(即日後的生命線),在羅醫師親力親為、視病如親的引領下,讓馬偕成為各大醫院學習的對象,培養了許多優秀的醫師後進,也帶動國內整形外科達到世界級的醫療水準。

可以想見五、六十年代的台灣還是以農業為主軸的社會型態,十大建設尚待開展,經濟還沒起步,外科手術對很多家庭來說都是極大的經濟負擔,當時很多有唇顎裂、胎記或者顱顏缺陷的病患,常被視為「上輩子的缺陷」,甚至是「不治之症」,嚴重地影響病患健全身心的發展。只要病患找上羅醫師求診,不分貧富貴賤,他都會給予最佳的治療;遇有經濟困難的,他常自掏腰包或協助募資;很多醫治需要多次手術,長達數年,羅醫師不僅關心術後療癒的情況,更鼓勵求學中的病患努力向學;對羅醫師來說,他醫治的不只是外在的缺陷,更重要的是健全他們內在的心理。他曾說:「改變一個孩子的容顏,修補的不只是那個缺口,還有他們整個生命,讓他們對自己有信心、對社會感恩,長大後會是個懂愛的人,把愛再傳下去。」

秉持這樣的理念,羅慧夫醫師年近半百時,轉任長庚醫院擔任創院院長,也為長庚醫院成立了第一個顯微中心和美容中心,並促成以專業分工,強調全人服務的「長庚紀念醫院顱顏中心」,造福的病患不計其數。

有鑑於社會對於顱顏病患的理解和接納需要透過社會教育建立正確的態度,羅醫師在民國七十八年捐出十萬美元(約新台幣三百萬元),成立「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從早期療育、提升醫療品質,關懷病患家庭,到現今提供醫療、語言、心理、社會發展專業的全人服務、庇護工場等,甚至將台灣的經驗和愛心輸出至歐亞非等二十多個國家。

民國八十八年,羅醫師在台行醫奉獻滿四十年,當時他已屆隨心所欲而不逾矩之年,再加上健康因素,決定退休返美,但每年仍會盡可能來台,見見當年一刀一針一線診治的病患與老友。今年從報導中得知,羅醫師因為罹患帕金森氏症,此行可能是他與妻子最後一次來台。

筆者在參與紅十字會的工作中,曾推動過「讓愛穿透障礙」的專案,深知這個愛字看似簡單,做起來卻相當不容易,這也是羅醫師的故事鼓舞我的原因。我想,不單是顱顏病患,包括你我在內的每個人,我們的身體和心理或多或少都有些不完美,無論我們面對人生什麼困境,付出愛、給予愛就對了。

最後,願以此文,在羅醫師和他的妻子離台之時,表達我們由衷的景仰與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