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邱宜君/台北報導〕

四十年前的台灣,天生唇顎裂的孩子因外貌特殊、發音不標準,背負汙名標籤而抬不起頭,遠渡重洋來台的美籍醫師羅慧夫,開始用愛彌補他們臉上與心中的缺憾。羅慧夫退休返美前最後開刀的孩子黃煜倫,今年已十四歲,開刀第一助手陳國鼎醫師,如今已是長庚顱顏中心主任,他們昨天重新聚首,在當年照片前擁抱。

黃爸爸說,產檢時知道長子有唇顎裂,原很擔心,但知道羅慧夫基金會能協助,才有信心走下去。黃煜倫說,手術時自己還不到一歲,爸媽術後看見他新生的樣子,都很開心,前後手術至少三次,才擁有現在的面容。他面對外貌特殊的人時,很能感同身受,希望未來發揮建築興趣,幫助更多人。

襁褓嬰兒已變成音樂老師

羅慧夫顱顏基金會昨在台灣大學霖澤館,安排高齡八十六歲的羅慧夫與兩百多個顱顏家庭聚首,當初襁褓中嬰孩,如今成為音樂老師、麵包師傅、包子店老闆,還有醫學系學生,許多母親也成為基金會志工,走進校園為孩子說故事。許多人不捨羅醫師可能不再返台,一面致謝,一面落淚。

顱顏家庭邊致謝邊落淚

羅慧夫醫師以標準台語表示,台灣人情溫暖、醫護人員特別優秀,希望這不是最後一次回台灣。他也指出,台灣醫療進步,現已和美國一樣頂尖,但也都面臨困難科別醫師出走的危機。

台灣四分之一醫師從事醫美,羅慧夫認為,「賺錢不是壞事,但要有價值。」對他來說,成功的顱顏重建能改變生命,有六、七十年的價值,雖然辛苦,卻使他獲得極大滿足。

陳國鼎表示,羅慧夫深知唇顎裂治療需要跨科團隊,開啟台灣全人醫療的先聲;他也深具識人之能,包括腳趾移植權威魏福全、正顎手術權威陳昱瑞、臂神經叢與顏面神經權威莊垂慶,都是羅的得意門生。

陳國鼎說,十年前,不到五百個新生兒就有一個唇顎裂,近年產檢進步,機率已降至一千一百分之一,黃種人仍是唇顎裂發生率最高的人種。目前已發現三十多個相關基因,未來基因篩檢不是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