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羅慧夫發動募款 助顱顏兒安心上學
中國時報 邱俐穎/台北報導
「將來我要當公車司機,載很多人,賺很多錢!」就讀國小一年級的小碩,學業成績為全班第2名,具繪畫天分的他,畫筆下的客運、飛機、骨董車…都栩栩如生,極富立體感,很難想像如此有才華的他曾被診斷為遲緩兒。
羅慧夫基金會舉辦「讓ㄊㄚ安心上學」公益活動,盼透過社會捐助,讓貧困家庭的顱顏孩子都能安心上學。
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執行長王金英說,台灣約有3萬名顱顏患者,其中15%家庭位於貧窮線下,顱顏兒童上幼稚園常成奢望,但1歲半至3歲是兒童語言及人格發展的重要階段,因發音不標準、不開口說話,若再少了團體生活的語言刺激,常易陷入發展遲緩的危機。
小碩就是這樣的例子。出生有顎裂問題的小碩,因為家中經濟無力負擔,原應在出生後9個月進行的修補手術,直到2歲半才進行,由於無法清楚說話,小碩媽媽說,小碩手術前甚至不會叫爸爸、媽媽。
加上頭顱癒合過早,平衡感差,小碩肢體協調出現障礙,還被診斷為「遲緩兒」,領有「輕度智能障礙手冊」,直到上了幼稚園,有了同儕的語言刺激,說話愈來愈流利,甚至還會和媽媽頂嘴。
另一名住在南投的詩茹罹患雙側唇顎裂、小耳症合併崔契爾柯林斯症候群,爸爸因車禍後行動不便,只能靠臨時工及補助來維持生活,詩茹到了3歲還不會上廁所、穿套頭衣服,甚至無法說出完整的句子。
也因為戴助聽器,詩茹尋覓幼稚園過程頻頻遭拒,最後終於找到離家10公里外的幼稚園資源班就讀,現在也成為國小一年級普通班的學生。
羅慧夫顱顏基金會近年來展開顱顏兒助學計畫,補助顱顏兒上幼稚園,及小學一到四年級課後輔導費用,盼社會各界幫助經濟弱勢的顱顏兒安心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