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創辦人羅慧夫在美國逝世。羅慧夫顱顏基金會今發布新聞稿證實死訊,羅慧夫因年紀老邁、心肺衰竭,於美國時間12月3日凌晨3時逝世,享壽91歲。基金會深感悲痛與不捨,將擇期於台灣舉辦追思會,邀請羅醫師在台友人、學生及患者齊聚,緬懷羅醫師對台灣及顱顏患者的貢獻。

羅慧夫顱顏基金會指出,生於1927年的羅慧夫醫師,於1959年以醫療宣教士身分抵台,1960年開始擔任馬偕醫院院長至1976年,同年轉任長庚醫院院長,1999年退休返美,依然如候鳥般定期往返台美之間,但晚年深受帕金森氏症所苦,加上年事已高,無法負荷長途旅行所帶來的疲累,2013年宣布是最後一次回台,與患者齊聚。

羅慧夫的學生、開業整形外科醫師曹賜斌說,羅一手創立台灣整形外科制度,桃李滿天下,訓練學生相當嚴格,但對待病人親切,還常自掏腰包幫助病人,許多小朋友都喚他「羅爺爺」。

曹賜斌說,羅慧夫一手創立台灣整形外科制度,幾乎所有整外醫師都是他的學生,尤其是長庚醫院體系,他在30多歲到70多歲人生最珍貴的40多年時光都奉獻給台灣。

曹賜斌說,聽聞羅慧夫死訊,他一時痛哭流涕,回憶起恩師往日的嚴厲訓練,都以美國高標準指導學生,比照美國西點軍校行為準則「No excuse(沒有任何藉口)」,任何任務都要全力以赴。

曹賜斌表示,他在長庚醫院時受羅慧夫提拔,進入訓練最嚴格的顱顏整形,之後還安排他赴美加進修,之後返台後他到高雄長庚服務,即便當上科主任,羅慧夫仍每周南下2趟督軍,帶著醫師查房,有任何問題唯他是問,若答不出來就會被罵,且羅慧夫指導論文也是一修再修,愛之深責之切,也讓他格外緬懷恩師。

但曹賜斌說,羅慧夫對待學生嚴厲,但對待患者卻親切慈祥,甚至經常替患者自掏腰包付錢,且笑容常掛臉上,病人都喚他「羅爺爺」或「羅爸爸」,也讓他學習到對待病人的方式。

羅慧夫擔任馬偕醫院院長17年後,1976年轉任長庚紀念醫院創院院長,同時也擔任長庚醫院整形外科主任至1992年。林口長庚醫院前院長、長庚決策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陳昱瑞是羅慧夫的第一批指導的住院醫師,他回憶道,羅醫師是個嚴格的老師,剛開始整形外科沒有訓練program,要求學生做的跟他一樣好甚至比他更好,縫線得又細又漂亮,否則全部拆掉重來。

然而,他也稱讚羅醫師非常尊重專業、扶植專業,用各種行政支援讓每位醫師發揮所長到最大。隨著整形外科逐漸發展出顱顏、唇顎裂、斷指顯微手術等,羅醫師都會交給各個專科的醫師,而非一人獨攬。雖然羅醫師相當嚴格,卻也不吝於鼓勵醫師、護理師,常會用以流利的台語稱讚「你做得很好」。

羅慧夫對待病人更是好到令他驚訝,陳昱瑞直言,當羅醫師的病人非常幸福,他會站在病人、家屬的立場,盡量讓病患在一次門診就能看到必要的專家們,病人不用到處排隊掛號,直接幫忙介紹醫師、並且親自打電話,讓病患能在一天之內看完該看的病,接受診斷並處理。病患有經濟困難,他也會交代秘書拿點錢幫病患支付醫療費用。

談起與老師的相處點滴,陳昱瑞說,每年聖誕節前後,羅醫師都會邀請所有醫師、護理師到他位於天母的家中烤肉。有次羅夫人因為愛犬過世,哭得死去活來,羅醫師在辦公室聽聞後,便用台語說「哇,我死得時候說不定太太也沒哭得如此傷心」,風趣的一席話緩解了太太的悲傷。

陳昱瑞說,稍早接獲羅醫師女兒傳來的簡訊,前幾天父親出現吞嚥困難,有感可能不久人世,於是前天晚上一家人圍著父親禱告,手牽手想像父親指示前往下一段旅程,也希望台灣的友人、同事們能把心扣在一起,祝福羅醫師順利遠行。

基金會指,羅慧夫在台期間致力於提昇台灣的醫療水準,培訓醫療人才,並創辦了第一個小兒麻痺重建中心、加護病房、山地巡迴醫療車、自殺防治中心-生命線、燙傷中心及唇顎裂暨顱顏中心等醫療防治機構;而其視病如親,更是經常自掏腰包幫助窮困患者,讓他們不因家貧而被迫放棄治療。

1989年12月捐款成立「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幫助並關懷唇顎裂暨顱顏患者。羅慧夫顱顏基金會成立至今協助超過3萬人次貧困顱顏患者獲得醫療費等經濟補助,5萬人次以上獲得專業社會工作服務。

1998年起,羅慧夫醫師率領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及其子弟兵投入國際人道援助的行列,截至2018年,已至9個國家義診共81次,1932位當地貧困患者接受免費手術;培訓來自20個國家、共166位種子醫師,輔導成立超過20個海外顱顏中心及團隊,為台灣打了許多場漂亮的醫療外交。羅慧夫顱顏基金會更因此獲外交部頒贈「外交之友貢獻獎」、長庚醫院也獲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醫院社區服務組」金獎的殊榮。

基金會也指出,羅慧夫醫師於2017年榮獲「第九屆總統文化獎」人道奉獻獎殊榮,雖無法返台領獎,但在得獎感言中,他提到「我只是代表了許多台灣的醫療同仁得到這項殊榮,這項殊榮事實上是屬於你們的,因為任何一個人無法獨立完成任何事情。」

長庚醫院傍晚也發布新聞稿表示,1976年受本院王永慶創辦人興辦非營利醫院的理念感召,羅慧夫醫師應聘擔任該院創院院長,期間建立醫師進修制度,鼓勵醫師除看診、開刀之外,更要兼顧研究和教學,同時成立如感染管制、醫學研究、病人住院日控制等委員會,讓醫師參與醫院管理。

長庚醫院指出,1978年卸任院長後,羅慧夫更一手創立顱顏中心、顯微重建中心、燙傷中心及美容醫學中心,成為全世界首屈一指的顱顏整形、肢體重建的醫療重鎮,培養了包括魏福全、陳昱瑞、莊垂慶、羅綸洲等國際重量級大師,全台灣整形外科的權威名醫,許多也都是他的門生弟子。

長庚醫院表示,為感恩羅慧夫的貢獻,該院已邀請羅慧夫的家屬近日內來台,共同舉辦追思會,以表達對羅名譽院長的感謝和崇敬。

羅慧夫醫師生平大事紀:

1927年 六月廿九日生於美國愛荷華洲(Iowa)橙鎮(Orange City)。

1950年 進入美國愛荷華大學醫學院(Iowa University,College of Medicine)就讀。

1954年 醫學院畢業,與白如雪結婚。

1958年 接受台灣馬偕醫院院長夏禮文邀請,舉家遷台。

1959年 九月廿八日全家來台,第二天馬上去學台語。

1960年 擔任馬偕醫院院長(直到一九七六年)。

1966年 羅慧夫任命張錦文為台灣第一個醫院行政副院長;同年創設小兒痲痺重建中心及唇顎裂治療中心。

1967年 設立台灣第一個加護病房12床。

1968年 設立燙傷中心,就至來自全台的燒燙傷患者;籌募新台幣一百萬元成立特別基金,診療兔唇兒童、燙傷兒童及嬰幼兒整型。

1969年 三月創立東南亞第一處「自殺防治中心」,隨後發展成「生命線」,為台灣最早的心理諮商專線;二月淡水馬偕分院與馬偕護校破土興建;馬偕生命線成立。

1971年 成立台灣第一個燙傷病房。

1974年 開創「身心內科」強調身心並重,精神、肉體兼顧的醫療觀念。

1975年 馬偕生命線脫離馬偕醫院,向政府立案成立「台北生命線」,為台灣各地「生命線」的濫觴。12/31卸任馬偕院長

1976年 羅慧夫離開馬偕醫院,轉任長庚醫院擔任第一任院長兼整形外科主任。

1981年 獲頒長庚醫院永久榮譽院長。

1983年 羅慧夫獲頒西北學院(Northwestern College)傑出校友獎(Outstanding Alumnus Award)。

1984年 五月成為美國整形外科學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lastic Surgeons)的會員。

1987年 長庚醫院顱顏中心成立

1988年 羅慧夫夫婦二人得到母校侯普學院的榮譽博士學位。

1989年 十二月捐出十萬美金,約新台幣三佰萬元成立「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

1993年 獲「吳尊賢愛心獎」

1994年 獲頒國際整型外科最高榮譽的麥林尼克(Maliniac)特殊貢獻獎。

1996年 榮獲台灣「醫療奉獻獎」

1999年 十一月二日李登輝總統在總統府頒授「紫色大綬景星勳章」十一月三日衛生署長詹啟賢頒「一等衛生獎章」。

1999年~ 從長庚醫院退休回美國後,仍然到落後國家從事唇顎裂義診與教學工作。

2017年 榮獲第九屆「總統文化獎-人道奉獻獎」

(江慧珺、林芳如/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