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私奉獻的大愛

「非洲之父」史懷哲博士,於一九一三年毅然前往非洲行醫,在一片荊棘滿佈,崎嶇坎坷的叢林中,為拯救無數的生命和性靈,前後奮鬥了五十餘年,並於九十歲時病逝於非洲。非洲人感念他一生對非洲無私的犧牲與奉獻,乃尊其為「非洲之父」。又曾榮獲諾貝爾和平獎,深受國際敬重的德雷莎修女,一生奉獻慈善工作;尤其在印度加爾各答創立「垂死之家」,長期為最貧窮的印度人服務。類此無私奉獻的大愛和精神,在在讓人感動與敬佩。
而一生奉獻台灣醫療與社會福利工作的美籍醫師羅慧夫先生,是一名外科醫師兼傳教士,他於一九五九年,應馬偕醫院之邀來台服務,曾任馬偕醫院與長庚醫院院長等職務,並於任內主導成立台灣第一個加護病房暨顎裂顱顏中心、生命線及小兒麻痺重建中心等重要醫療設施。其窮盡一生,以專業醫師及宗教使命者之雙重身分,積極投入包括醫療、慈善、教育等社會福利工作,嘉惠無數陷入水深火熱之中的民眾和家庭;其用愛彌補生命缺憾,一生無私奉獻的大愛,著實令人動容和感佩。
在美國西雅圖有一位名叫奈曼(Alan Naiman)的大善人,在朋友間以節省出名。一人身兼三份工作,而一生拚命賺錢的目的,只為了累積財富,捐助相關社會福利團體。據報導,奈曼於六十三歲辭世,一生省吃儉用,身後總共留下高達一一○○萬美元(約新台幣三.四億元)的鉅額遺產,其中絕大部分都捐贈給兒童社會福利團體,展現其無私奉獻的善心和大愛。
在國內,因著在一家婦產科診所門前的「一攤血」,而促動證嚴法師的悲心大願,乃毅然率眾四處托缽募款,進而以「慈悲為懷,濟世救人」為宗旨,成立慈濟基金會,行善助人;並將這份慈悲大愛播散至世界各地,更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大愛故事。而今慈濟基金會為醫療、慈善、教育等社會福利工作的奉獻和努力,並已遠近馳名,名滿天下。
另早期花蓮門諾醫院在留美超級醫師黃勝雄院長的帶領和感召下,有很多留美的醫師,甘願放棄在美國的高薪厚祿,紛紛投身東台灣的基層醫療,無怨無悔地為照顧該區弱勢族群的健康而奉獻心力。此種犧牲小我,造福大眾的無私大愛和奉獻精神,一直為人津津樂道,且感念不已。
從政壇「小鋼炮」到充滿愛心的「王聖人」,今已高齡八十多歲的前監察院長王建先生,一路走來,紿終不變的是一份無私奉獻的大愛。未退休前,他早已偕同太太蘇法昭女士不遺餘力地投入公益活動。而於二○一四年從監察院長卸下公職後,更是把多年薪資及投入選舉的補助款,甚至賣掉精華區房子,前後共捐了近億元鉅款,在海內外成立五個公益基金會,並獨力成立「天使居」,藉以長期照顧孤苦無依的老人。在世態炎涼的現今社會中,能像王院長夫婦這般無私奉獻,不惜散盡家財,熱心公益的,又有幾人?
又前此有媒體報導,一位深具愛心的女士,曾長期隱姓埋名,默默濟助一對驟失雙親的年幼姊妹;後來這對姊妹長大了,便想方設法要找尋這位大恩人。當她們最後透過網路找到這位署名「叔叔」的恩人,原來竟是位慈祥和善的阿姨時,真是驚喜交加,並一再跪謝不已。這種為善不欲人知的善行,又何嘗不是另一種「大愛」。
要之,愛心人人有,愛心加上實際行動,才是真愛。德蕾莎修女說得好:「我們或許無法做偉大的事,但卻能用偉大的愛,做許多微小的事。」就因為社會有愛,才能變得更美好;人們因為有愛,才能變得更善良。我們存活於紅塵俗世,禍福無常,吉兇難料,任何人都有落難或遭遇不幸的時候;故當別人有難,何妨盡心盡力相助,而時時關懷弱勢,熱心助人,更是義不容辭,當仁不讓。畢竟,人皆有惻隱之心,助人為快樂之本;這種發自內心,真誠無私的愛,就是照亮社會,溫暖人心的大愛。而上述種種慈善助人的感人故事,不就是無私奉獻的大愛之最佳寫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