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第一手近身觀察: 外號「羅急急」的羅慧夫
奉獻台灣醫療四十年的整形外科權威羅慧夫辭世,享壽九十一歲。羅爺爺走了,這是今天台灣醫界最讓人難過的消息。
羅慧夫是台灣現代醫學的拓荒者,寫下許多第一,並造福病患及學生無數,但「愛,補人間殘缺: 羅慧夫台灣行醫四十年」作者梁玉芳的探訪後記中,紀錄了大家總以為他是慈眉善目的羅爺爺,其實是個愛開快車的酷哥;他的台語也沒有外界想像的那麼好,滑鼠壞掉,他用台語說「老鼠仔死囉。」醫院居然有死老鼠?讓整形外科幾乎要抓狂,翻箱倒櫃直到真相大白。
「愛,補人間殘缺: 羅慧夫台灣行醫四十年」出版於西元二千年,距離他來台約四十年,那時羅慧夫剛帶著台灣人的不捨,退休返美;廿年來,如今傳來羅慧夫辭世的消息。
以下是梁玉芳所著「愛,補人間殘缺: 羅慧夫台灣行醫四十年」的採訪後記:
書完成了。面對滿室近半年來的凌亂,是再也沒有一個好藉口了。
「為什麼是妳?」
這是許多朋友問我的問題──一個從沒有跑過醫藥新聞的記者,怎麼有資格寫一位醫師的傳記?
「考試考上的啦。」這是戲謔式的回答;認真說來,是外號「羅急急」的羅慧夫旋風式手段,讓我來不及後悔。
狹窄的辦公室,堆滿資料,滿牆的唇顎裂幻燈片。腳翹在桌上,手裡抓著可樂罐,鼻子有點大,白種人細薄的皮膚下透出一絲絲的血管紋路,頭髮的瀏海很像「脆笛酥」餅乾包裝上的那個小男生(通常我們稱這個男童為「小呆瓜」)。這,就是很有名的羅慧夫嗎?
他臉上沒有太多表情,我以為他不是很想被寫:直到後來發現他的微笑只對小病人和美麗的護士綻放──我嘛,兩者都不是。
玩著手上的可樂罐,羅院長用英文問了:「為什麼妳覺得這本書會有人要看?」這是傳主對寫著口試的第一個問題。我心裡想,這你得問「天下文化」。但還是講了個「正確」的理由:從你的過去可以瞥見老台灣,經歷台灣一路走入現代的榮景;更重要的是,讀者可以由你四十年來為台灣病童的付出,看見上帝的愛。
羅爺爺似乎有點滿意──對於一個宣教士醫師來說,還有什麼比為神做工,彰顯上帝的名,還來得更榮耀、更尊貴的呢?或許是因為這個答案,讓我得到這個工作。
「妳要怎麼描一個人?」就寫那個人面對人生重大抉擇時的擔當吧,如何決定、如何面對困難,云云。把小品文常見的話,學舌地說了一遍。這個這還是個英文口試。
「主考官」用鼻孔看我,還是沒有廢話,也沒有表情。
然後,他很快做了決定:「妳明仔在早起起來。看妳要問啥。OK?」就這樣,我還沒來得及考慮,看到底要不要接這個工作,隔天就得開始上工,叫人措手不及。而且是早上八點──羅院長一定不知道台灣的記者是白天採訪、晚上上班寫稿製造新聞的特種行業嗎?一聽到八點,我就想逃了──大清早?
結束了第一次訪問,彼此算是有了個底,像是相親的第一次約會。我還沒細思量,要不要進一步交往呢,羅爺爺果然地又下了指令:「明仔在妳和我去林口開刀,要真早喔,早上七點。」殺了我吧──如果接下這個工作,意指每天都要早起看出日的話。
好了。這下子開刀房也去了,訪問也開始了,雖還是猶豫,可是頭剃了,不能不洗,好吧,就「潦落去」。這就是寫這本書的由來。
現在,我得感謝我有這樣的福分,因為這本書認識山姆和露西兩位令我衷心敬佩的基督徒。羅院長從第二次見面,就說他會和他的太太為我禱告,求上帝賜我智慧──所以這本書是好是壞,都可以推給在我們頭上無所不能的「那位」囉?
做這本書過程中最大的插曲就是九二一大地震,我幾乎停駔個月沒有理羅院長,到災區去採訪,只有幾天卻也難忘。那樣巨大的社會傷痛,其他事都可以等一一等。再出現,是和親愛的露西約在她家採訪。臨走,我突然無法抑制抱怨上帝為什麼讓那麼多大在地震中死掉。
「喔,親愛的,那不是上帝的錯,祂造這個世界是完美的,是我們自己的錯,沒有照管好這個地球。」她環住我,開口為我禱告。我腫著眼睛告辭,袋子裡多了大包她自焙的餅乾。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竟然這樣脫線演出;可是在露西面前,妳似乎可以和她分享一切,快樂的,悲傷的,她是那樣寬大,裝得了所有哀愁。由災區採訪回來的重擔似乎在此卸下。
那天的感動,至今沒有辦法忘記。
該怎麼形容你所不知道的羅爺爺?透過媒體,大家總以為他是慈眉善目的羅爺爺,其實他是個酷哥。
他是絕佳的賽車手,由林口長庚開刀房要趕回台北參加基金會記者會的路上,他可以把老爺車飆到時速指針總在一百以上,面對凶狠的砂石車及大客運,他面不改色地堅持到底,不讓就是不讓。我本能地把自己往椅子裡塞,阿Q地想這樣可能撞得比較「小力」。
下了高速公路,看他變換車道,閃躲蛇行機車,靈活地鑽在車陣中,羅爺爺面不改色。我稱讚他完全學會了台灣的街頭求生術,技術好得可以開計程車,他得意地笑笑。操盤之餘,他還游刃有餘問,「山地人」現在不叫「山地人」,但是另外那個詞的台語怎麼說?「原住民、原住民」一邊念念有辭,彷彿就要參加台語托福考試似地。
他的台語也沒有人外界想像的那麼好。護士「佳德」,他老說成「剪刀(gado)」;滑鼠壞掉,他用台語說「老鼠仔死囉。」醫院居然有死老鼠?讓整形外科幾乎要抓狂,翻箱倒櫃直到真相大白。
採訪羅院長剛開始的問題是他的台語──是的,不是英語。他的英文非常清楚,倒是他的台語,他是典型台灣長老教會系統典雅的台語,語彙本就有些不同,例如「一起祈禱」的「一起」,我們都講「作伙」,但典雅的說法是「相偕sa-gup」;說到「太太」,有氣質的說法是「婦仁人」。「愛」不叫「愛」,叫「疼」,所以「上帝的愛」是「上帝的疼」。
羅爺爺的台語不太有抑揚頓挫,一般事物還可以意會,若是人名就麻煩了。對於一個不會寫中文的人,你很難要他播送;「那個字?是弓長張,還是立早章?」
許多人名後來才恍然大悟:羅院長口中的「show-ho」是「秀好」,一位廚娘的漂亮女兒,至今仍在馬偕醫院工作;林寶雄是林寶祥;貴妃是貴惠;董大成、吳再成、石孜理、胡茂生等等先生的名字,在訪談紀錄上都是拼音,直到翻閱馬偕百年史時,一個個名字才跳出來,「原來是你們哪!」
不面對小病童的時候,羅爺爺是很沈默的。他有他獨生子孤僻的一面,不怎麼愛熱鬧。
他最燦爛的笑容,大概是看到當年病人考第一名的時候吧。一九九九年底,羅爺爺轟動離台;兩千年夏天,他不時偷偷回台灣。不,不,當然不是偷偷會情人,不過,要這樣講,也是可以啦,台灣就是他的老情人──都四十年囉。離了手術檯,他還要和學生們合寫一本教父級的唇顎裂手術教科書。
那時報紙恰好登了一則新聞,曾是被丟在育幼院門口的唇顎裂青年,因為樂觀和打拚,今年被選為某某楷模。當年他曾是羅爺爺的小病童。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安排他們「點燈」式的私下相會。
一看到當年的棄嬰現在這麼「大漢」,又半工半讀,立志要當個大廚師,羅爺爺滿意得很,直說:「You make my day. You make my day.(你真讓人開心)」原該是紅了眼眶,來個大擁抱的時候,我們的羅爺爺不改職業病,一收下青年送的花,就要人家張嘴,好讓瞧瞧唇顎裂手術成果,看還能不能再修一修。拍照留念時,拍完了大團圓,他又要大男孩正面、側面、張嘴,各個角度拍那種留作醫學紀錄的幻燈片,他好追蹤他手上的病童是不是一生安好?
這就是我們的羅爺爺。
書完成,許多事還在進行。這本書沒有辦法寫盡印象之外的羅慧夫。
•「愛,補人間殘缺: 羅慧夫台灣行醫四十年」
羅慧夫醫師。圖/擷取自羅慧夫基金會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