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今日報】「台灣整形外科之父」羅慧夫辭世 用雙手修補殘缺40年,相信「愛能彌補」
記者 都希基路 綜合報導
羅慧夫成立顱顏基金會,協助顱顏患者獲得適當之醫療,被稱為「補臉天使」;更打造長庚醫院整形外科成為世界頂尖,獲得「台灣整形外科之父」美譽。(照片提供/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
退休之後,羅慧夫醫師夫婦仍然每年返台參加基金會活動。(照片提供/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
羅慧夫醫師對病人親切關心,用流利的台語與病人對話,但對待醫護人員則是以高標準要求,成功打造世界級整形外科。(照片提供/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
1999年11月,三個月大的小男嬰躺在手術房中,羅慧夫醫師劃下他在台灣的最後一檯刀。(照片提供/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
羅慧夫成立顱顏基金會,協助顱顏患者獲得適當之醫療,被稱為「補臉天使」;更打造長庚醫院整形外科成為世界頂尖,獲得「台灣整形外科之父」美譽。(照片提供/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
對台灣醫療現代化有重大貢獻的羅慧夫醫師(Dr. Samuel Noordhoff),於昨(3)日在美國逝世,享年92歲。羅慧夫在台行醫40年(西元1959-1999年),推行多項創舉,並成立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協助顱顏患者獲得適當之醫療,被稱為「補臉天使」;更打造長庚醫院整形外科成世界頂尖,獲得「台灣整形外科之父」美譽。他最感欣慰的事情是—「我曾使用我的雙手,試著在愛中治癒別人,不論是他們殘破的心、靈或是身體」,實是醫者仁心的典範榜樣。
從小立志傳揚神的愛
羅慧夫是美國愛荷華州人,西元1927年出生於一個基督徒家族。他自述他們家每天都要讀聖經,在家族的愛裡,他知道自己是受到祝福而來的,因著上帝的愛,他也要成為別人的祝福,將這份愛傳達出去。
醫學院畢業後,羅慧夫在美國擔任住院醫師,輾轉收到當時馬偕醫院院長夏禮文的求才信,徵求一位宣教士醫師到台灣,他和妻子討論之後,教會也幫他們禱告,最後確認是上帝的旨意,因此他和妻子羅白如雪(Lucy Noordhoff)於西元1959年來到台灣,展開他在台灣40年的醫療奉獻之路。
退休之後,羅慧夫醫師夫婦仍然每年返台參加基金會活動。(照片提供/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
推行多項創舉
在擔任馬偕醫院院長任內,羅慧夫創下數個台灣醫療史的「第一」,其中包括:首度引進防治小兒麻痺症的沙克疫苗;成立台灣第一個加護病房、第一個燒燙傷病房、第一個生命線、第一個唇顎裂中心、第一個小兒麻痺重建中心、第一個山地巡迴醫療服務;設立東亞第一個自殺防治中心等等。
當年,羅慧夫看到許多唇顎裂患者未能受到完整的醫療照顧,甚至無法受教育,被社會排斥,因此他再度回美國拜師學藝,兩年後學成回到台灣,投入唇顎裂患者的診治工作。他曾說過,唇顎裂手術不過幾個小時,卻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
之後擔任長庚醫院第一任院長,更是將長庚醫院整形外科打造成全世界頂尖的整形外科訓練中心,連美國哈佛醫學院教授都豎起大拇指稱讚:「沒有接受過長庚整形外科的訓練是不完整的訓練。」
羅慧夫醫師對病人親切關心,用流利的台語與病人對話,但對待醫護人員則是以高標準要求,成功打造世界級整形外科。(照片提供/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
是嚴師、更是恩師
曾任高雄長庚醫院整形外科主任的曹賜斌醫師(現任台灣美容外科醫學會理事長),是羅慧夫擔任長庚醫院院長時的得意門生,他稱羅慧夫為專業上的「嚴師」、人生信仰的「恩師」。曹賜斌表示,羅慧夫對病人很關心,病人都稱他「羅爺爺、羅爸爸」,但他對醫務人員則是以高標準要求,最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別找藉口(no excuse)、使命必達」。
曹賜斌還記得當他擔任高雄長庚整形外科主任時,羅慧夫要求他必須詳細瞭解每個病人的病情(一般只要了解自己負責主治的病患),如果巡房時發現曹賜斌有不清楚的地方,事後必定會嚴厲責罵。羅慧夫不吝於推薦優秀醫師到國外進修,學習最新技術,甚至超越自己也沒關係。就是這樣一個嚴肅、正直、公義、無私的態度,才能將長庚整形外科的實力不斷向上提升,成為世界數一數二的單位。也因為恩師所展現的大公無私的基督徒榜樣,感動了曹賜斌,受洗成為家中唯一的基督徒。
1999年11月,三個月大的小男嬰躺在手術房中,羅慧夫醫師劃下他在台灣的最後一檯刀。(照片提供/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
捐出積蓄成立基金會
1989年12月,羅慧夫捐出多年的積蓄成立「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協助台灣的顱顏患者(唇顎裂、小耳症或其他罕見顱顏缺陷)獲得適當醫療,促進社會對顱顏患者的關懷。並因其卓越的技術與愛心,連連獲獎受肯定,包括:1993年獲吳尊賢愛心獎、1994年獲「國際整形外科諾貝爾獎譽」之稱的MALINIAC麥林尼克獎、1996年榮獲第六屆醫療奉獻獎、1999年由當時的總統李登輝頒授「紫色大綬景星勳章」,為外籍人士最高榮譽。去(2017)年,又獲得第九屆總統文化獎的「人道奉獻獎」。
1999年,72歲的羅慧夫宣布退休,回美國度過晚年,但仍然維持每年回台一次,參與基金會的活動,探望同事及朋友。直至2013年,羅慧夫表示因年事已高,無法承受長途飛行的疲累,成為他最後一次返台行程。
深信愛能彌補
在羅慧夫顱顏基金會的網站上,羅慧夫親自寫著:在台灣的這四十年,我不斷經歷到,我給出去的愛總是源源不絕地再向我湧來—從病人那兒、從我同事那兒,以及無數的台灣朋友那兒。看到我曾經共事的醫師和合作伙伴,各自在他們的專業領域裡獨領風騷,那真是很大的滿足。看著我的小病人成長、上學,變成對社會有用的人,更是無比的喜悅。這些都讓我更加深信「愛能彌補(Love Makes Whole)」。
「我曾使用我的雙手,試著在愛中治癒別人,不論是他們殘破的心、靈或是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