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17 21:18聯合報 記者馮靖惠╱即時報導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表示,依農糧署統計,我國自2002年開始辦理援外公糧,以不影響國內糧食安全、不影響國際貿易秩序、無償的原則下,透過外交部與國際非營利組織,將公糧送往貧窮、飢餓或災變的國家地區,迄今已有33國接受由我國送出的30萬多噸稻米。來自南非的Gladys Ngema表示,對當地人來說,援外公糧白米不僅滿足基本的生理需求,還能品嘗到「稀世珍饗」般的滋味。

來自南非、賴索托、莫三比克、辛巴威、史瓦濟蘭等5國的志工代表,今天到農委會拜會,特別將援外公糧米袋加工製成手提袋,轉贈於農委會。

農委會主任秘書廖安定表示,我國自2002年起便開始辦理糧食人道外援工作,迄今賑濟地區已遍及非洲、中南美洲、亞洲等33個國家,讓貧困地區的民眾及時溫飽之餘,又能吃到台灣好米。不過世界貿易組織(WTO)和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署(WFP)規定,糧食援助不可影響正常貿易行為,因此必須合於需求導向、無償、與貿易扭曲無關的原則才能進行,避免假糧食援助之名,實則出口補貼,進而影響正常國際貿易。

農委會表示,因為我國國際身分特殊,政府在無邦交地區執行糧食援助工作常受政治干擾。因此農委會、外交部便透過與國際非營利組織(NGOs)合作,不僅觸角較政府多而廣,也能切實掌握地區需求。自2002年起,合作的國際NGOs包括慈濟基金會、台灣世界展望會、羅慧夫顱顏基金會、世界台灣商會聯合總會、台灣路竹會、中華民國紅十字會、扶輪社及世界自由民主聯盟等,發放公糧袋上印有「Love From Taiwan」字樣,數量總計已達30萬多噸。

來自南非的Gladys Ngema表示,非洲國家主食為玉米或玉米粉,因此對當地人來說,援外公糧白米不僅滿足基本的生理需求,還能品嘗到「稀世珍饗」般的滋味,是珍貴、奢侈的食物。為表達感謝,特別帶來她們以手工加工縫製的肩背包致贈給農委會,她強調,這是以印有「Love From Taiwan」的援外公糧袋加工製成,不只是「物」的循環,也能傳遞「善」的循環。

根據農糧署統計,目前援外公糧約有4至5成是由慈濟基金會協助發放;除了慈濟基金會外,今年還持續和外交部、世界展望會、羅慧夫顱顏基金會、世界台灣商會等單位合作,發放1.73萬噸公糧白米,遍及柬埔寨、緬甸、菲律賓、約旦、巴基斯坦、南非、賴索托、史瓦濟蘭、辛巴威、莫三比克、波札那、獅子山共和國、聖馬丁、宏都拉斯、海地、多明尼加、薩爾瓦多及馬紹爾群島等18個國家;其中與慈濟基金會合作援贈計7640公噸。

農委會表示,目前援外公糧作業,必須先確認我國公糧庫存安全無虞,再依「糧食人道援外作業要點」辦理,可簡單分成申請、審查、執行、結案等4階段。只要民間團體、政府機關以書面向農委會提出申請並繳納履約保證金,經審查、確認援助地區需求、數量適當性,便會配合船期加工包裝後交付申請單位。待援外工作結束後,再向農委會申請無息退還履約保證金。

新聞出處:http://udn.com/news/story/9/2113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