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時報】13歲小耳症長笛手 紮馬尾大方秀「獨一無二」小耳
13歲小耳症長笛手 紮馬尾大方秀「獨一無二」小耳
記者蔡昀容/台北報導

長笛好手傅宣維(左)從小紮馬尾,大方秀小耳朵,母親張鎧玲(右)是一路陪伴她建立自信的關鍵人物。(記者蔡昀容攝)
〔記者蔡昀容/台北報導〕羅慧夫顱顏基金會今(24日)舉辦北區顱顏家庭年會暨得福獎助學金頒獎典禮。13歲傅宣維是單側小耳症患者,紮了馬尾露出右側小耳,登台帶來高水準的長笛演出。她自信道,不打算做外耳重建手術,「我喜歡我的小耳朵,因為是全宇宙獨一無二。」
羅慧夫顱顏基金會開辦得福青年獎助學金23年,今年全台共233名顱顏孩子獲獎,包含碩博士、大專院校、高中職、國中、特殊才藝、助學金組等,今天舉行北區頒獎典禮,多名孩子上台展現長才。
傅宣維平時就毫不遮掩地綁馬尾,露出右側小耳,也不打算做外耳重建手術。她受訪時說,「我喜歡我的小耳朵,因為是全宇宙獨一無二。」傅宣維合併一點半邊小臉症,小時候對嘴型掌握沒那麼好,但仔細觀察家人嘴型、慢慢矯正,談話順暢又大方。
傅宣維母親張鎧玲是音樂老師,傅宣維在耳濡目染下學習長笛,囊括不少獎項。因右耳聽力稍弱約70分貝,上課座位、與鋼琴伴奏時需要排在右側、讓左耳接收聲音,但其餘生活毫不影響。
張鎧玲說,孩子出生才知小耳,她當場在產台崩潰,哭了一個月,但坐月子期間,她告訴自己「我是什麼態度,孩子就會是什麼態度」,於是再也不哭,積極陪伴孩子長大,讓孩子從小不逃避耳朵問題,會很有自信地和同學介紹,同學好奇問能不能摸,孩子也很大方分享。
課業優異獲獎的20歲李宣霖也是小耳症,媽媽用童趣方式鼓勵她「耳朵和多拉A夢一樣被老鼠咬掉」。她回憶,小學一年級入學時,媽媽特地幫她綁馬尾,上台自我介紹時,她也跟大家介紹小耳症,同儕因為理解沒有出言欺負,她的成長環境也都很友善。
22歲呂昊謙是雙側唇顎裂患者,因為牙齒排列和厚道,發音較不清楚,過去曾被同儕嘲笑、模仿說話方式,呂昊謙發現溝通無效之後,索性不理會。後來因成績不錯,同儕詢問課業問題下,互動越來越多,大家也漸漸忘記他的疤痕,到國小高年級以後,就沒有類似困擾了。呂昊謙是台師大資工系四年級生,在國際大學生城市設計競賽獲銅牌,接下來要攻讀陽明交通大學資工研究所。
長庚醫院整形外科醫師羅綸洲表示,大約700位新生兒會出現1位顱顏患者,頭顱、顏面先天性異常,最常見的是唇顎裂,小耳症排第二,常跟半邊小臉症合併出現。他鼓勵患者家長和基金會聯絡,提供全能照顧服務,家長也比較放心。
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執行長陳依伶說,小學入學是一個重要關卡,低年級孩子較易因不理解而有嘲笑等情況,基金會陪伴孩子、家長做好入學準備,協助親師溝通,甚至有社工和故事志工會進到校園介紹顱顏情況,減少被歧視嘲笑的可能,基金會也有準備桌遊教案,提供學校老師使用,幫助其他孩子更了解顱顏孩子。
羅慧夫顱顏基金會舉辦得福青年獎助學金北區頒獎;左起獲獎者呂昊謙、李宣霖、基金會董事長柯雯青、執行長陳依伶、長庚醫院醫師羅綸洲、獲獎者傅宣維。(記者蔡昀容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