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04 12:00聯合報 記者羅真╱即時報導

羅慧夫顱顏基金會的創辦人羅慧夫(Samuel Noordhoff)醫師在美國時間12月3日凌晨3時辭世,享耆壽91歲。他將40年的青春歲月奉獻給台灣,成就台灣醫療史上許多個「第一」,並讓台灣整形外科醫療技術享譽國際。醫界子弟認為,他是台灣現代醫療體系最大的貢獻者。

羅慧夫醫師生於美國愛荷華州,1959年以醫療宣教士身分抵台,並擔任馬偕醫院院長至1975年。在這段期間,他提倡身、心、靈全人治療觀念,創辦全台第一個小兒麻痺重建中心、第一個加護病房、自殺防治中心與生命線、燙傷中心、開啟山地巡迴醫療車等。

1976年,他轉任長庚醫院創院院長,並擔任長庚醫院整形外科主任至1992年,在這中間建立唇顎裂暨顱顏中心、顯微中心與美容中心,還捐出300萬元積蓄成立羅慧夫顱顏基金會,不僅提供醫療費補助,也以教育病患家庭和一般民眾為己任,宣揚唇顎裂應盡早矯治的觀念,同時呼籲大眾以平常心接納、擁抱顏面傷殘者。

中央研究院院士、長庚醫院整形外科特聘講座教授魏福全說,過去台灣沒有現代醫療管理的觀念,羅慧夫醫師找來中國醫藥學院管理研究所教授張錦文協助,讓他去美國學醫院管理,再回到馬偕施行,兩人聯手樹立起管理制度,也讓全台許多醫院前往取經。

魏福全當年從馬偕跟著羅慧夫醫師到長庚,受他教導與影響甚深。魏福全說,羅慧夫醫師告訴學生要用最好的技術治療病人,同時要擁有愛去治療他們的心。

魏福全說,在專業技術上,他不藏私地將所有知識教給學生,也強調學生要懂得多、要很「鑽」,這為台灣的整形外科打下厚實基礎,並細分出顱顏外科、顯微外科、唇顎裂、燒燙傷等不同專科,「他讓學生到不同的地方接受最好的訓練,訓練回來後就將這個領域完全交給他們鑽研,如今這些專科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羅慧夫醫師是最重要的貢獻者」。

1996年羅慧夫醫師獲得第六屆醫療奉獻獎,當時民生報專訪寫道,他雖貴為院長卻只租屋居住,開的是國產車,穿的是一、兩百塊一件的成衣;知道病人有需要,就拿出半生積蓄,眉頭也不皺一下。許多病患感念他的恩情送來謝禮,他一一退回,這些人有的後來有了能力,便效法他、以他的名義設置獎助金來回餽社會,成就自己與羅慧夫共同的心願。

羅慧夫醫師近年飽受帕金森氏症所苦,返回美國安養天年,不過仍任羅慧夫基金會顧問,長期與基金會保持聯繫。基金會昨夜收到他的家人捎來的消息,感到相當不捨。

羅慧夫基金會資源開發組主任陳依伶說,羅慧夫醫師將寶貴歲月奉獻台灣卻從不居功,胸襟令人感佩。2017年獲頒總統文化獎的人道奉獻獎時,他說這不是他一人的獎項,每個醫療醫療人員、基金會夥伴以及每個願意對別人伸出援手的人都是人道奉獻者,一路走來有大家一起,他心中滿是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