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你不喝奶?
文/長庚醫院顱顏中心語言治療師 王淑慧
嬰幼兒離開媽媽的子宮後,正向的環境經驗可以協助他們早日適應這個美麗新世界。餵食(親餵或是瓶餵)是環境經驗的一種,生理反應「飢餓」讓尚在調作息的嬰兒接受餵食,但餵食是一個複雜的發展歷程,嬰兒與照護者都扮演主動角色。
又,整體的神經發展、肌肉控制能力與社交心理發展都會影響口腔的感覺動作發展;文化與家庭因素亦是影響進食發展因素。在舒適的照護環境中,孩子不僅可以發展符合年齡的餵食與進食的能力,也能正常發展體能、認知與語言,並與照護者建立親密信任的關係。
認識吸吮與吞嚥
首先,讓我們先認識吸吮與吞嚥。進食時,嬰兒的舌頭初期會前後移動,後期則上下移動做吸吮,將牛奶送進嘴(口腔)裡,再經咽部通過食道進入胃部。
吸吮與吞嚥其實是一連串的動作,必須仰賴神經,呼吸與腸胃消化系統的協調。但是進食的愉悅絕對超越進食的飽足感,對嬰兒而言,互動關係才是首要的,那是正常發展的基石。因此餵食是孩子與照護者或環境建立關係的活動之一,但必須符合基本的安全、成長與發展。
衝擊新手父母的餵食的問題
唇腭裂或顱顏病變的嬰幼兒出生時,首要衝擊新手父母的就是餵食問題。
順利的餵食會令照護者與孩子間發展出愉悅的關係,因為它意味著如期手術的希望。相較於非唇腭裂與非顱顏異常寶寶,唇腭裂或顱顏異常寶寶常常需要一些特別的餵食策略,如牙蓋板的置入、特殊奶瓶、固定的拍背排空氣。餵食問題的嚴重程度,則因孩子的病因與環境的不同而不相同;如單純唇裂有別於患有呼吸道或神經病變的腭裂或顱顏異常寶寶。
新手父母發現嬰兒有餵食或吞嚥問題,可以求助門診,請求做餵食與吞嚥的諮詢與評估,評估的內容包括照護者的實際餵食情況,與嬰兒接受餵食時所呈現的問題。治療師需要了解孩子的餵食時間,飢餓感的出現與否,奶瓶、奶嘴孔的大小,甚至嬰幼兒對餵食的呼吸狀態等。最後治療師會提出解決問題的嘗試性治療技巧;修正餵食時間,發展飢餓感,改變奶瓶孔的大小,餵食器的改變或擺位等。
千萬不能為了餵食而餵食
其實處置這些特殊的餵食問題需要透過詳細評估,更需要照護者的耐性,甚至創意與革新,去找到改善餵食的方法。最重要的是,餵食是讓照護者與嬰兒建立關係,進而發展其它能力的機會,千萬不能為了餵食而餵食,而錯失刺激嬰兒發展的機會。
同時,也希望家長了解,餵食吞嚥問題有個別性,孩子若真的不能由口餵食,這樣的處理不能被視為失敗,而是在安全考量下的處置方式,然而,有時父母還是會被建議讓孩子口腔有與食物接觸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