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慧夫醫師簡介
我的童年是在小農莊上度過的,在那裡,生活很簡樸,家人的愛包圍著我,我學到責任感與努力工作。我們是個基督教家庭,每天都要讀聖經。
在家族的愛裡,我知道我是受到祝福而來的,我也要成為別人的祝福,因著上帝的愛,我必須將這份愛傳達出去。
在台灣這四十年,我不斷經歷到,我給出去的愛總是源源不絕地再向我湧來-從病人、同事,以及無數的台灣朋友那裡。看到我曾經共事的醫師和合作夥伴,各自在他們的專業領域裡發光發熱,真的是很大的滿足;看著我的小病人成長、上學,變成對社會有用的人,更是無比的喜悅,這些都讓我更加深信:愛能彌補(Love Makes Whole)
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紐倫堡(Nuremberg)一座教堂遭到轟炸,幾乎全毀,唯有一座基督雕像仍然完好,只是基督的手不見了。戰後教堂重建,一位藝術家受邀為基督重建雙手,雕塑家試了又試,卻總是無法塑回基督的手,最後也放棄了。在雕像的底座,雕塑家寫下一行字:「他沒有雙手,但你們有。」
我曾用我的雙手,試著在愛中治癒他人,不論是他們殘破的心、靈或身體。
羅慧夫醫師生平
- 1927 年 6 月 29 日,生於美國愛荷華州的橙鎮
- 1947 年,退伍後,進入密西根的候普學院
- 1950 年,進入愛荷華大學醫學院。在醫學院最後一年,與羅夫人 Lucy 結婚,育有 4 名兒女
- 2018 年 12 月 3 日,因年老、心肺衰竭,清晨三點於美國密西根州大湍城在睡夢中安詳辭世,享壽 91 歲
- 2019 年 1 月 6 日,羅慧夫顱顏基金會於中山基督長老教會舉辦「羅慧夫醫師追思會」,羅慧夫醫師的學生、友人及深受其惠的患者們,由北中南各地前來參與、致意。其子女也特地由美返台出席本場追思會,會中也以台語發表感言,感謝台灣民眾對他的父親、對他們全家的愛及友誼,更讓羅慧夫醫師擁有一段長達 40 年、美好的長假
羅慧夫醫師在台事蹟與榮譽
- 1959 至 1975 年,以醫療宣教士身分抵台,擔任馬偕醫院院長,提倡包括身、心、靈全人治療觀念,並創辦第一個小兒麻痺重建中心、加護病房、山地巡迴醫療車、自殺防治中心—— 生命線、燙傷中心
- 1976 至 1992 年,轉任長庚紀念醫院創院院長,同時擔任長庚醫院整形外科主任
- 1981 年,獲頒長庚醫院永久榮譽院長,並創辦第一個唇腭裂暨顱顏中心、顯微中心與美容中心
- 1983 年,榮獲美國愛荷華西北學院傑出校友獎
- 1984 年,五月成為美國整形外科學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lastic Surgeons)的會員(必須對整型外科有顯著貢獻者才能被選為該會會員)
- 1986 年,榮獲美國密西根候普學院之傑出校友獎
- 1988 年,羅慧夫夫婦二人榮獲美國密西根候普學院頒贈之榮譽人文學博士
- 1989 年 12 月,捐出新台幣三百萬元,創辦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
- 1993 年,獲頒「吳尊賢愛心獎」
- 1994 年,獲頒國際整形外科最高榮譽的麥林尼克(Maliniac)特殊貢獻獎,相當於整型外科醫師的諾貝爾獎
- 1996 年,榮獲行政院衛生署厚生會「醫療奉獻獎」
- 1999 年,榮獲李登輝總統頒授「紫色大綬景星勳章」、榮獲衛生署長詹啟賢頒「一等衛生獎章」
- 2011 年,榮獲英國整形外科界最高榮譽的 Gillies Lecture 獎
- 2017 年,榮獲第九屆「總統文化獎—— 人道奉獻獎」
- 2019 年,總統蔡英文及行政院長賴清德共同頒發褒揚令
行遍
天下
天下
「一個唇腭裂的手術只需要一到兩個小時,卻可重建一個孩子的一生。」羅醫師的義療義診,足跡遍及馬祖、花蓮、金門、台東、屏東、巴拿馬、南非、坦尚尼亞、肯亞、菲律賓、越南、柬埔寨等。
資源
整合
整合
1989 年捐款創辦羅慧夫顱顏基金會。 多年來幫助海內外顱顏患者接受良好醫療及經濟補助,提供兒童遊戲治療、兒童 / 青少年夏令營、得福/小耳症家長聯誼會、心理諮商、團體治療、語言訓練等心理復健服務,同時推廣顱顏大眾教育,提昇顱顏醫療水準。
邁向
國際
國際
1998 年率領長庚醫院顱顏中心醫護人員與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共同籌組「用愛彌補義診團」前往東南亞義診,正式開啟國際合作方案;2000 年起,由基金會成立「種子醫療人員培訓專案」,邀請東南亞國家相關科別醫師來台受訓,將醫療技術無私傳授,為東南亞國家開啟顱顏專科治療大門,並落實「讓當地人治療當地人」的願景。
後記
羅慧夫醫生自 1999 年退休返美後,每年仍像侯島般往返台美之間,到處演講、傳授唇腭裂手術經驗及理念,關心他開刀過的病人後續的狀況與基金會的發展,2013 年羅醫師表示因年事已高,無法承受長途飛行的疲累,為他們夫妻最後一次返台。2018年12月3日羅慧夫醫生辭世人間,蔡英文總統說:「把台灣當作家鄉來愛護的羅慧夫醫生,是永遠的台灣人。」